登入  English

期刊論文

期數 第23期 執編:劉承賢(跨語言視角下本土語言的同與異) 
篇名 台灣「營養」午餐之起源與形成過程之分析(1951-1972) 
作者姓名 王婉育 
頁碼 125-158 
摘要 本文欲以1951年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救援基金會捐助脫脂牛奶為始,1972年終止聯合國國際組織之援助,自行辦理營養午餐計畫為終,回溯台灣營養午餐之起源與供應初期,營養午餐的轉變與影響。本研究主要發現有四:第一,在歐洲的營養午餐係因應社會福利與援助的概念為前提之下,1951年聯合國捐贈奶粉至台灣推定為營養午餐的開端。承續脫脂奶粉的捐贈,1960年代的「午膳湯」計畫援助的單位與食材的來源較脫脂奶粉時期多元,同時培養學生營養與農業的概念。第二,1961-1964年營養午餐在尋求並期待美方援助的同時,已從1950年代營養教育的宣導推廣,轉為積極主動籌劃實施營養午餐計畫。第三,1964-1968年美國正式援助台灣物資,教育廳眼見國民義務教育即將實施,且營養午餐能夠有效提升就學率,因此向聯合國世界糧食方案提出五年計畫,然而因台灣退出聯合國,故於1972年提前結束。第四,如黃豆、小麥等等美援物資進入台灣時,營養午餐做為消耗食物的管道之一,在麵食推廣運動中,就實際供應層面而言,政府與美方共同扶植企業創立麵食公司,學校直設麵食中心規模化生產麵食,三方共同形成營養午餐的主食及菜色,使台灣人在飲食習慣上由米食專一變為米麵共食。 
關鍵字 營養午餐、營養午餐計畫、美援、麵食推廣運動 
附加檔案 檔案下載